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尤安设计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4-10
分享到:
 企业所属行业为建筑设计行业。根据《上市企业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建筑设计行业隶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M74);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建筑设计行业隶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M74)。建筑设计行业为下游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他建设项目开发主体提供前期设计、咨询等富有创意创新的高技术服务,对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具有引领

  企业所属行业为建筑设计行业。根据《上市企业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建筑设计行业隶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M74);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建筑设计行业隶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M74)。建筑设计行业为下游房地产开发商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其他建设项目开发主体提供前期设计、咨询等富有创意创新的高技术服务,对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具有引领和引导作用。建筑设计行业采用政府宏观调控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行业主管部门是国家及地方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各地方住建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当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行业资质管理、质量及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等多个门类。近年来,为引导建筑设计行业稳健、健康发展,国家在宏观层面已陆续释放包括《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引导意见》《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在内的充分政策红利。上述宏观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促进“量”的扩张,通过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建筑设计行业下游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引导“质”的提升,通过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先进技术创新开发、优秀艺术创意输出,全面提高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服务水平。于企业而言,上述政策在为企业下游市场需求创造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企业不断提升创意创新水平、加大创新性研发和新技术开发储备力度,同时在业务经营及拓展层面进行重点区域布局,针对核心发展区域进一步加大业务资源投入,从而进一步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业绩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是建筑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不仅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空间和使用功能,还决定了建筑施工成本、建筑质量安全、建筑施工进度以及建筑能耗等,对建设项目起到引领和引导作用。在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整体升级转型,从“追求量的扩张”回归到“关注质的提高”的大趋势下,建筑设计的价值创造和重要性水平不断提升,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价值载体。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技术的提升和运作模式的改革,对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受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建筑设计、工程勘察、城市规划等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整体上也保持了持续发展。其中,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在经营规模、队伍数量、从业人数、经济效益等方面均呈现出了良性、健康的发展趋势。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历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工程设计企业24,726个;工程设计企业设计收入从2015年的3,365.3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629.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63%,业务规模持续稳健发展;2022年房屋建筑工程设计新签合同额2,142.7亿元,市场容量依然巨大。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规模直接取决于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设计附加值及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下业的发展情况及建筑设计行业自身发展前景,是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容量及行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变动的两个核心因子。1、新型城镇化进程、居民住房消费全面升级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推动下业整体规模保持稳定发展,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市场需求创造空间。首先,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带动了住房、城市规划和建设、市政设施建设、旧城区更新改造等需求,从而有效促进了房地产开发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52.57%增长到66.16%,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71,804亿元增长到110,9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3%。在城镇化率追赶发达国家80%左右水平的进程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依然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此外,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城市更新需求,亦将为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最终推动建筑设计行业的稳健、健康发展。其次,居民住房消费全面升级,为建筑设计行业创造直接的需求来源。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6.1%,而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则为116,622亿元。二十大报告已明确将保民生和提品质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双重目标,改善性住房需求将由此获得充分的释放空间。第三,国家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新的发展布局。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城市群的发展,将带动相应区域内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与商业地产建设需求的持续释放,从而引导了建筑设计行业新的区域布局。第四,以租赁住房、功能混合型社区、旧城改造等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建筑形式、建筑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房地产行业重要的新增长点,也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增长极。2、下游建筑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将带动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设计附加值及议价能力的持续提升,从而为建筑设计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建筑方案设计水平及市场占有率将不断提升。目前,关注于高端、复杂公共建筑设计领域,不断加强人才储备,善于整合行业资源优势,并大力拓展大型建筑工程方案设计能力,着力提升作品创意性、艺术性和品牌高附加值的一批国内优秀设计企业,已在包括区域化地标性建筑在内的大型复杂公共建筑方案设计领域逐步形成了与外资设计企业竞争比选的能力,并凭借其竞争优势逐步提高高端设计领域市场占有率,带动了内资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竞争力及市场份额的提升。其次,下游业态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使建筑设计难度进一步增大,将相应提升建筑设计的盈利空间。包括城市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功能混合型社区在内的复杂建筑业态,对于内资建筑设计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人员资质、综合把控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前期设计咨询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具有丰富的大型项目设计经验及充足技术储备的设计企业,其议价能力亦将进一步提升,从而扩大相应设计领域整体盈利空间。第三,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建筑设计、BIM技术、物联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在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建筑师负责制及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使建筑设计成果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在整体产业链的议价能力持续提升。根据《2022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2022年,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总额为2,594.2亿元,同比增长2.1%;企业累计拥有专利47.3万项,同比增长23.8%;企业累计拥有专有技术8.6万项,同比增长13.2%。第四,在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整体升级转型,回归到“关注质的提高”的大趋势下,建筑设计的价值创造和重要性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建筑设计整体收费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除了伴随着下游房地产及建筑行业稳健发展而获得相应市场空间之外,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优势企业还将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机遇:一是由头部集中带来的发展空间。一方面,行业增长模式由简单“增量”向“提质增效”演变,各项资源必然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另一方面,由于前端方案创意环节的引领性作用,有且仅有方案设计的优势企业才能拿到一体化设计的“蛋糕”。二是由一体化设计带来的发展空间。随着下游企业对前端方案创意环节的要求日益提高,方案在整个设计的价值体系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下游业态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对设计难度要求日益提升,一体化设计亦已成为行业趋势。三是“进口替代”带来的发展空间。国内方案设计的优势企业在数十年技术积淀中形成了与外资比拼的设计能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模式下催生的设计“进口替代”成为趋势,内资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窗口期已经开启;日益增强的学问自信,对内资建筑设计企业参与一线地标性公共建筑的推动力亦成为可能。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房地产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约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从未来看,中国仍处于城市化较快发展阶段,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20年至2023年,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3.9%、12.9%、11.0%和8.80%。尽管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房地产始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和金融属性,房地产行业也一直是政府调控监管的重中之重,其整体受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社会融资政策等政府调控手段影响较大。当前,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核心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1)从中长期上看,下游房地产行业在国家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总体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由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组历史对照数据,可以反映出这种房地产行业中长期的总体稳定发展状况。首先,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看,该等占比在过去20年间始终保持稳定。其次,从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较来看,该等复合增速在过去20年和15年间呈现中长期偏离度较小的稳定发展态势。下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环境,也为建筑设计行业市场需求创造了持续增长的空间。以企业为例,2018年至2021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2,957.09万元、85,430.23万元、92,556.05万元和95,537.37万元,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7.10%、8.34%和3.22%,亦同步实现了持续的稳步增长。(2)从短期上看,自2021年下半年起,下游房地产行业出现了持续性的整体深度调整。尽管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国家连续出台金融及行业调控政策,以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但房地产市场的恢复仍呈现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态势。①自2021年下半年起的下游房地产行业持续整体深度调整,直接给建筑设计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受人口红利逐步减少、城镇化进程逐步平缓等多重发展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步发生着重大变化,加之2020年下半年出台的旨在抑制房地产企业有息负债规模增速的“三道红线个一二线城市试点实施的旨在管控土地资源供给的“两集中”供地政策的双重调控因素推动,自2021年下半年起,下游房地产行业整体增速出现较快速度的下滑,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大量民营和中小房地产企业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融资困境和流动性危机,房地产企业普遍出现流动性不畅、资产负债表恶化的情况,部分头部企业陆续出现重大风险。自2022年起,这一由流动性危机引发的行业调整进而波及到土地购置、房屋销售等多个关键运营环节。受房屋销售不振,市场复苏乏力,以及流动性紧缩导致工程款兑付困难、债券逾期而债务违约、缺乏新资金参与竞标和项目启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在过去的连续三个年度内,下游房地产行业呈现持续性的整体深度调整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继2022年以后连续第二年出现年度负增长。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以及住宅新开工面积亦已呈现连续4年下降态势,2023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95,376万平方米,住宅新开工面积为69,28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0.4%和20.9%,均创下了近10年以来的新低,该两项数据分别仅为2019年房屋新开工面积227,153.58万平方米及住宅新开工面积167,463万平方米的41.99%和41.37%。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土地成交大幅减少的影响下,上游建筑设计行业亦出现了受托设计业务大幅萎缩、资金回笼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困难局面,建筑设计企业面临来自市场、业务、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的较大经营压力。一方面,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危机致使其将资金面压力逐步向供应端传导,从而直接导致为其提供服务的建筑设计企业在应收账款回款及时性、安全性方面的经营风险相应增加,建筑设计行业总体性的回款延缓情形进一步加重,对出险企业的款项回笼安全性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变化的根本性影响,加之房地产企业本身亦缺乏新资金参与新地竞标和新项目启动,使得土地成交急剧萎缩,从而直接导致从事前期服务的建筑设计企业业务量亦相应出现较大滑坡;同时,在集中供地政策调控下,下游客户前期拿地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类供应商服务响应的及时性、精准性要求进一步提高,也使得建筑设计企业在项目前期投入的人力成本增加,从而导致方案类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负担进一步加剧。②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趋势亦不会改变。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自2021年下半年起,国家逐步调整了金融及行业调控政策。2021年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回应: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撑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并及时释放了下调LPR等逆周期政策,以利于房地产稳预期和稳定信贷需求。2022年初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提出,针对房地产企业要及时研究和提出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应对方案,提出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配套措施。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重点支撑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的大型房地产企业的优质项目。该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以及货币政策的趋势性宽松,均将从长期性方面引导房地产市场逐步回稳回暖,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健发展。2023年初,国务院再次将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的方法总结为:第一,通过保护契约和产权,稳定预期。针对涉及全国188万居民的2600多个已付款未交付项目,从“保交楼”入手,使市场避免恐慌。第二,大量输血,改善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为房企发债提供担保、促进股权融资等。第三,调整在房地产市场过热期间采取的管制措施,扩大有效需求,使房地产企业具备造血功能。通过上述调控政策的逐步加码,市场供求关系开始趋于改善。在2022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同志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因城施策,着力改善预期,扩大有效需求,支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消除多年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2年10月召开的二十大报告中亦明确,住房制度改革将围绕着“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由此,住房发展亦将从之前的保民生主线,提升到兼顾保民生和提品质双重目标,使得在坚持“房住不炒”长期定位的前提下,需求体量较刚性更为巨大的改善性住房需求空间可以得到充分释放,并成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关键性支撑。自2022年第四季度起,各金融监管机构陆续释放了金融支撑地产融资的三项关键性政策。第一,信贷支撑。2022年11月1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撑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金融机构增加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投放,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第二,债券融资支撑。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支撑,其中由中债增进企业开具发债信用增进函是支撑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的重要举措。第三,股权融资支撑。恢复房地产企业及涉房企业的股权融资功能。2022年11月28日,证监会就资本市场支撑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答记者问时提出5项措施:恢复涉房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地产企业和涉房上市企业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上述三项金融支撑地产融资关键性政策的出台旨在防止风险进一步向经营正常的房地产企业蔓延,助力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企稳。这些政策的实质仍是具有择优性的,用以帮助优质房地产企业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实施的最终结果将是优质企业受惠,并使部分核心资产尚优但前期因政策紧缩而无法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得以摆脱困境,而对于已出现风险敞口的企业则运用市场手段予以重组调整。2023年2月召开的央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撑工具支撑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增加对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信贷投放。上述金融支撑地产融资关键性政策的出台,有望逐步防范和化解当前的房地产风险,有助于房地产市场的逐步恢复。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房地产自身发展规律作出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论断,由此正式成为房地产业调控政策变化的转折点,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拉开新一轮帷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重点提出“三大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由此推动了住房保障体系、租购并举、盘活存量、完善金融财税配套制度、预售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三大工程”将成为房地产领域指向未来增量市场的新投资增长点,并有望成为2024年及未来年度稳投资、促消费的重要抓手。根据广发证券的测算,2024年“三大工程”对地产投资规模的贡献预计可达0.93万亿元,并将拉动地产投资约7.8个百分点。在中央政策定调的基础上,各地纷纷因城施策开启了政策工具箱。2023年8月以来,多个核心城市连续落地实行“认房不认贷”、优化限购和限售政策,加快落实“三大工程”的推进工作。广州发布了“城中村改造条例征求意见稿”;深圳集中开工13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房源合计1万余套,总投资约125亿元;杭州已储备“平急两用”项目116个,总投资770.3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还在福州落地了全国首笔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贷款。目前,大部分城市已按要求报送了2024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计划和建设项目,上海、济南、青岛、福州、长沙等不少城市已完成项目开工。2023年12月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农行净新增PSL3500亿元,作为期限与成本适配的政策性贷款,PSL的投放亦将为“三大工程”提供资金支撑,加快相关项目的建设进度。随着宏观政策环境的日益趋暖、置业意愿的改善,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的加速推进,房地产市场有望在未来逐步筑底企稳。因此,从总体上看,房地产及其上游建筑设计行业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并未改变。(3)宏观政策面的长期趋暖,与市场和流动性方面的短期挑战,将使房地产及其上游建筑设计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就房地产业而言,原有高周转、单纯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已退出竞争领域,重质量、重运营、高度关注流动性和去化率的新商业模式将逐步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导地位。作为上游的建筑设计行业,亦将随之作出相应的业务转型,一方面,以租赁住房、功能混合型社区、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等为代表的新型城市建筑形式、建筑业态的大量涌现,将为建筑设计的市场需求不断提供新的增长极;一方面,内资建筑设计企业在逐步摆脱低端市场领域竞争,转而开辟高端市场领域,与外资品牌争夺城市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复杂公共建筑市场份额,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中,将不断整合并优化配置其自身资源,在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建筑设计、建筑去碳化等在内的技术、手段、材料和模式上不断实现创新,同时不断深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和产业链整合能力,拓展业务宽度,逐步延伸至机电、照明、景观、室内等设计领域,从而实现一体化设计;另一方面,为应对房地产业的周期性波动,部分建筑设计企业正在逐步开辟专业化设计的新领域,努力增加工业、园区、医疗、文教等在内的非地产板块设计业务份额。而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增加、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趋势的逐步形成,与之相应的独居、小面积、紧凑、适老等元素亦将成为建筑方案设计研发和创意的新主题。此外,包括办公楼、酒店、园区物业等在内的商业性房地产在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中往往更早恢复,在公共建筑领域能力较为突出的设计企业亦将随之在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中获得先期恢复的优势地位,因此,日益关注设计企业在住宅和公共建筑领域设计能力的综合平衡,也是建筑设计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经过多年的业务发展,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突出创意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团队,在既往优势项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储备。在城市更新、超高层、大型复杂综合体、功能混合型社区、保障住房、历史保护建筑修复等规模大、技术难度高的高端设计领域,企业凭借优秀的创意能力和扎实的技术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完成了包括多个国内一、二线城市地标性建筑、核心商业区综合体、传统历史风貌区、租赁住房、高铁站前区域综合开发以及中高端酒店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工作,在建筑设计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与包括保利集团、中国金茂、临港集团、华润置地、中冶集团、万科集团、中海地产、中粮集团、绿地控股600606)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目前业务规模处于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第一梯队。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业务的研发、咨询与技术服务。企业以方案设计为轴心,聚焦于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建筑设计的前端各环节;并根据下游客户需求,提供包括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配合在内的一体化建筑设计解决方案。企业业务范围涵盖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功能混合型社区等领域。报告期内,企业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来源于建筑设计及咨询业务。根据建筑类型划分,企业建筑设计咨询业务主要包括居住建筑设计及咨询、公共建筑设计及咨询、功能混合型社区设计及咨询。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类住宅、宿舍等。居住建筑设计业务具有较强的共通性,注重于各项要素的可标准化特征,易于通过项目经验的积累提升后续同类建筑个体的设计效率。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在居住建筑设计业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关注于方案输出的创新性、标准化和精细化,并建立了成熟的业务模式,尤其在中高端住宅设计、租赁住房设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品牌声誉。企业居住建筑设计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房地产协会及上海市建筑学会颁发的优秀设计奖项,在业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公共建筑指承担社会公共活动职能的建筑物,包括酒店、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商业综合体、传统历史风貌区、文旅小镇、产业园区、公益性建筑、学问教育类建筑等。作为城市商业活动和公共生活的基本载体,公共建筑凝结了城市的各种学问积淀,体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代表了城市的形象与活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众物质学问需求的提升以及经济社会活动的多元化,公共建筑的功能性、经济性和审美标准也不断提高。企业凭借扎实的综合技术实力及丰富的创意创新能力,在超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传统历史风貌区等体量大、整体技术难度高的复杂公共建筑设计领域保持了突出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企业已成功完成国内多个一、二线城市数十栋超高层,以及多个城市核心区位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工作,参与打造了一批城市地标性建筑,形成了强大而专业的设计团队和常识功能混合型社区是在社区设施供给不足、社区公共生活弱化、社区学问精神缺失及城市通勤距离过长等问题下,基于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反思,逐渐衍生出的将商业、学问、教育设施、商务办公等功能注入社区,住宅与公共建筑有机结合、产城有效融合的新业态。功能混合型社区一方面使得住宅区内部更为独立纯净,提升了居住品质;另一方面将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和消费的社区配套功能加以整合,形成一定程度的社区商业集聚,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同时,商务办公、学问设施等公共功能的融入又进一步增加了社区的活力与人群的多样化,并有效缩短了通勤时间。因此,以产城融合为特征的将住宅、商业、办公、学问活动等多功能业态复合的功能混合型社区越来越多地被提倡和接受,目前已在诸多城市的成片开发区域、新城建设以及高铁站前区域广泛实践。功能混合型社区注重于住宅、社区配套、公共功能、区域特征的相互融合,成为完善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生活品质、激发社区活力、促进产城融合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既往大量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设计经验储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人居需求与公共活动的融合,将“关注未来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导向,以“全景规划”作为控制手段,整体考虑区域特征、社区风貌、生活场景、学问氛围及商业运营,打造了一系列布局合理、功能丰富、人性化程度高的功能混合型社区产品。招投标模式是目前建筑设计行业承接业务较为常见的模式,设计企业通常通过参加业主组织的项目投标流程获得业务机会。企业主要通过密切跟踪、采集政府部门、招标信息发布平台发布的招标公告,以及接收部分招标单位向企业发出的竞标邀请等方式获取招标信息。针对其中有意承接的设计项目,企业会结合客户情况、设计周期合理性、项目规模及可实现的合同金额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经过评估决定参与投标后,企业组建投标团队,完成招标要求的设计、技术标书等投标文件的制作,在有效时间内提交投标材料。在确认项目中标后,双方就相关合同条件履行商务谈判程序,达成一致后签署设计咨询合同,设计工作正式展开。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了较好的行业口碑与品牌形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同时,较多品牌知名度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出于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便于进度管理、确保建筑物美观度、舒适度、市场认可度等考虑,在建筑设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上采用供需黏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定和集中采购模式,对部分非必须招标的设计业务根据其自身建设项目的需要,综合考虑技术能力、资信情况、过往业绩、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等因素,直接选定企业为项目设计单位,并就拟建项目进行设计提案;企业接到客户设计需求后,由相关设计事业部组织提案设计并交付客户;双方举行商业谈判、签署设计咨询合同,设计工作正式展开。企业承接项目后,首先根据客户需要和项目定位进行初步研究,对项目特点及难点进行初步判断,综合考虑设计人员的专业方向、工作量安排、同类项目经验等因素,审慎选择设计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部门、项目组按照企业统一的流程开展设计工作。为保证项目质量,从各个环节有效控制设计过程的风险,企业秉承“严谨化输出”的核心理念,建立了以“四会定案、两审一评”为基础的设计品质全程控制体系。设计阶段,项目团队通过头脑风暴会、规划产品定案会、产品造型定案会、后期品控会,严格把控项目的概念、规划、技术方案、功能、外观及细节设计。设计成果初步完成后,在方案报批及设计资料交付阶段介入审核管理,全方位保障设计质量。在整个设计项目实行过程中,项目组及品控团队实时记录和收集项目实行各阶段的重要信息,包括设计任务书、项目通讯录、项目进度表、内外部技术评审会会议纪要等文件,同时在设计阶段完成后进行综合评估,总结设计及流程管理经验,最终形成项目手册。项目手册是企业对项目全过程管理控制的书面文件,确保了项目实行阶段重要信息的实时跟踪分析,使得设计各阶段有据可依。同时,企业通过项目手册总结客户需求,提升成本控制、研发创新、资源整合及流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后续项目的高效、精准实行提供标准化引导。设计外协采购主要为项目部分非核心、非关键环节的设计工作外协采购。为进一步提高设计效率,并为项目时间进度和工作质量提供更加有力保障,在向客户提供建筑设计及其咨询服务过程中,企业将部分非核心、非关键环节的设计工作向供应商进行外协采购。模型图文制作主要为效果图制作、打图、晒图、模型制作、以及其他图文制作、打印与装订等服务。项目组根据项目需要,按照企业相关规定报请相应职能部门批准后,在企业的供应商名录中自主选择采购对象。为保证采购质量,企业建立了供应商遴选、审核及考评制度。在供应商选择过程中,企业在完成资格审核后,综合考虑价格和服务质量,实行内部比价程序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服务商。此外,企业也会优先选择距离较近、沟通方便的外包服务商,以提高效率。在对供应商的评价方面,企业有专门人员收取项目组的反馈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技术水平突出,服务质量好的供应商,企业会保持长期合作。日常采购为企业根据日常经营需求发生非项目类采购;主要包括企业的物业租赁及其相关服务的采购、差旅服务采购、餐饮服务采购等事项。该等采购根据实际需要及采购计划安排,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等职能机构按照企业规定的流程实施与管理。企业业绩受到宏观经济周期、国家产业政策,以及下游建筑业发展、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也受到新型城镇化进程、居民住房消费升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城市更新趋势以及新业态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所属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与下游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同时,企业业绩的变化亦与企业业务拓展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以及经营策略、产品竞争力、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等有关,此外,建筑设计行业是一个人才聚集、常识密集型的行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重要影响。报告期内,下游房地产行业呈现持续性的整体深度调整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继2022年以后连续第二年出现年度负增长。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以及住宅新开工面积亦已呈现连续4年下降态势,2023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95,376万平方米,住宅新开工面积为69,286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0.4%和20.9%,均创下了近10年以来的新低,该两项数据分别仅为2019年房屋新开工面积227,153.58万平方米及住宅新开工面积167,463万平方米的41.99%和41.37%。在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的影响下,上游建筑设计行业业务大幅萎缩、资金回笼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困难局面亦相应延续。报告期内,企业业务规模也继续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尽管相应成本支出亦随业务规模同步下降,保持了主营毛利率的基本稳定,但毛利额仍减少较多。此外,受部分房地产客户流动性不畅的影响,因应收账款账龄迁徙而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金额仍保持在高位水平,亦使企业2023年度业绩继续承压,与上年相比并无明显回升态势。但该等业绩波动系下游房地产行业短期下降导致的暂时性调整,从中长期看,房地产及其上游建筑设计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趋势并未出现变化。建筑设计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与智力密集型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建筑设计企业竞争能力的直观体现和重要保证,亦是成功参与行业竞争获取合同订单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建立了以管理层、核心技术人员为中心的多层级的设计研发团队。企业管理层及核心技术人员均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建筑学府,有20余年的建筑行业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大型复杂项目设计经验及较高的行业知名度,从而在管理层面确保了企业整体设计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的企业通过长期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了一支具有优秀的创意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视野的核心建筑设计师队伍。企业核心设计师在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功能混合型社区等设计领域各有专长,合理搭配,主导设计了一批优质项目,并多次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房地产协会及上海市建筑学会颁发的优秀设计奖项,建立了良好的品牌美誉度。报告期内,企业设计作品荣获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公共建筑类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三等奖、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三等奖、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类二等奖、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十届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优秀奖和佳作奖、居住建筑佳作奖、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五届创新奖一等奖、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大赛居住空间组室内设计奖、科技生活奖、创意创新奖、多彩活力奖、山东省高品质住宅设计竞赛户型设计专项三等奖、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城镇住宅与住宅小区设计类一等奖、三等奖、建筑工程设计类二等奖、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三等奖、青岛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住宅与住宅小区类一等奖、高品质住宅设计竞赛评选综合类二等奖等多个国内行业及学术类奖项,并在2023年全球未来设计大奖(Global Future Design Awards)等国际知名设计赛事中赢得一系列奖项。围绕核心管理层及核心设计师团队,企业亦拥有数量充足、专业结构合理的设计人员储备,确保在企业现有的经营规模及项目储备下,高效率、精细化地完成各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尤其是超高层、大型复杂综合体建筑设计项目的综合把控和全方位协调。同时,企业亦高度重视设计人才的内部培养。一方面,企业合理分配项目资源,在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实时关注团队的专业常识更新,通过“四会定案”制度在设计流程中持续挖掘和提升建筑师个体的技术能力、创造力和创意能力,从而打造可持续的创意人才孵化平台。另一方面,企业建立了3P人才培养机制,搭建PA(核心主创)、PM(项目经理)、PE(技术专家)三条成长通道,并有针对性地训练与培养。企业定期为不同设计人员举办专业讲座及优秀设计项目的分享会,有针对性地将优秀的创意及输出过程进行详细梳理和先容,进一步拓展设计师的创意边界,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与技术实力。企业通过不断完善薪酬福利政策、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培训,持续吸引和凝聚行业内优秀的创意人才,建立创新创意人才平台,从而不断巩固和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及优势。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企业在设计高品质产品的同时,积极进行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有计划地开展领域内科研及技术开发项目。企业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截至报告期末,企业已取得22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及46项App著作权。通过多年的项目实践积累,企业已形成对各个业态和建筑领域的创意需求、技术标准、设计流程的深度理解和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性及前瞻性的研发,保证创意的独特性、高起点和高实现度。同时,企业持续开展企业研发中心的平台化建设,打造研发中心的研发引擎和专业输出作用。除注重建筑设计具体应用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外,企业强化对城市海绵化、空间立体化、建筑智能化、绿色建筑、物联化生活和工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对AI辅助建筑方案设计技术、数字孪生可视化辅助建筑方案设计技术、BIM技术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设计协同平台、全过程工程咨询协同平台等方面的研发与运用,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对创意输出的促进。在超高层、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等企业优势业务领域,企业以项目为切入点,在大量的项目设计过程中持续进行前瞻性或总结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发成果。在超高层建筑设计领域,企业自主研发并形成《200M以下超高层办公产品研究》《经济型超高层标准化研究》等多项研发成果,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维度,梳理不同高度、定位的设置标准对设计的影响,从安全及结构两方面研究出对超高层经济性最有利的高度值,有效地提高了设计的质量并使其满足美观、实用、经济的要求;在大型复杂公共建筑设计领域,企业自主研发并形成《大型综合项目全过程设计流程》《大型商业综合体设计导则》以及《多功能复合型城市开发设计研究》等多项研发成果,掌握了从前期策划、开发定位、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设计全过程技术服务,形成了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凭借在包括超高层建筑、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等在内的高端、复杂建筑设计领域多年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在上述领域方案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其设计作品的创意性、艺术性和品牌附加值亦不断提升,已逐步形成与外资设计企业竞争比选的能力,并凭借其竞争优势逐步提高高端设计领域市场占有率。在新业态、新技术领域,企业积极进行前瞻性研发和提前布局,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针对租赁住宅设计领域,企业在设计高品质产品的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和吸取再创新,形成《租赁住房产品标准化手册》《租赁住房设计技术规范》《租赁住房设计策略研究》等多项研发成果。同时,在绿色建筑、智能家居、“两旧一村”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和风貌复原等新技术领域,企业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与下游客户进行合作,不断巩固自身在前沿创新技术研发方面的前瞻性优势。随着国家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深入推进,初步形成以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为经济发展核心区域的总体格局。上海、深圳、成都、武汉、郑州分别作为上述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承担了引领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职能,从而促进了相应区域建筑设计行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客户资源等核心优势,紧紧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建设核心城市进行业务布局,在包括深圳、武汉、南京、长沙等在内的多地建立设计服务网络。企业借助总部+区域分支机构的管理模式,在上海总部设计、管理以及销售资源的支撑下,由区域分支机构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协助总部承接和开展设计业务,有效提升企业业务在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市场份额,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提升了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及提供咨询与技术服务的效率,从而形成一定的服务网络优势。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客户,尤其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筑设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上较为谨慎,通常会根据设计企业过往经营业绩、项目经验、品牌美誉度等方面确定项目承接单位,且普遍采用黏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定和集中采购模式。近年来,企业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快速的响应能力、优质的服务、较高的品牌美誉度以及良好的市场口碑,与保利集团、华润置地、中国金茂、万科集团、临港集团、中冶集团、中粮集团、中海地产、绿地集团等众多国内知名的头部房地产企业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业务供给量持续且稳定。同时,报告期内企业还获得了华润置地华北大区供方奖、绿地集团西北事业部卓越合作单位、中国电建601669)地产设计优秀合作伙伴以及产品设计大赛创新楼户型银奖、铜奖等一系列客户奖项,得到了下游国内知名客户的广泛认可。企业秉持“让设计和生活充满想象力”的企业价值观,坚守“基于理性主义的精细化”的核心设计理念,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设计师个体的创意创新能力,结合企业整体的技术积淀及品控管理,完成了包括多个国内一、二线城市地标性建筑、核心商业区综合体、传统历史风貌区、高铁站前区域综合开发以及中高端酒店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建筑设计工作,在行业内形成了明显的品牌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近年来,企业又在城市更新、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复原、“两旧一村”改造、租赁住房等众多新业态、新业务增长点方面形成了深厚的项目经验和品牌积淀,并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一方面,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为企业项目的承接和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丰富的项目经验又大幅提高了企业同类型项目的设计效率和品质,促进了企业业务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报告期内,受下游房地产行业持续性的整体深度调整因素影响,业务规模继续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尽管相应成本支出亦随业务规模同步下降,保持了主营毛利率的基本稳定,但毛利额仍减少较多;此外,因固定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增加,致使报告期内相应折旧增加而货币资金减少,利息收入亦相应减少较多。在上述各项因素的影响下,企业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较2022年度同比下降1,293.95万元。报告期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944.65万元,同比下降25.33%;实现营业利润439.87万元,同比下降85.74%;实现利润总额439.92万元,同比下降85.87%;实现归属于上市企业股东的净利润786.85万元,同比下降62.1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企业股东的净利润-1,606.50万元,同比下降271.91%。一是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其驱动因素是下游房地产行业总体集中度的提升趋势。出于项目经验、人员规模、技术服务、历史作品市场认可度等各方面的多重考虑,国内领先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采用黏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定和集中采购模式,形成与特定设计服务商长期、深度的合作关系。而该等设计企业则通过与大型房地产企业成功合作,累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提升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且形成了明显的品牌溢出效应及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房地产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逐步向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设计企业集中,建筑设计行业的集中度亦将持续提升,有利于行业内优秀设计企业的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总体发展趋势在本轮房地产整体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显得愈为明显。二是优秀的内资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的前端和高端领域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建筑业等行业整体加快升级转型,也带动了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的快速发展。该等企业通过业务领域拓展、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及资本积累与运作,在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上实现了快速扩张;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建筑设计、BIM技术、建筑新材料在内的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内资建筑设计企业的整体技术能力显著增强;此外,近年来国内建筑设计模式向设计总承包、管理总承包、设计管理与项目管理等多元模式的转型,亦使一些具备项目经验、团队结构、技术服务优势的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和管理上的整体把控力得以进一步增强;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内资设计师队伍的设计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不断提升,已开始具备在一些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的前端设计环节上与外资设计企业进行比选的竞争能力。“进口替代”的步伐虽然在本轮房地产整体深度调整带来的行业压力下略有迟缓,但其总体发展趋势并未改变。三是建筑设计与下游建筑行业的相互促进趋势。在该趋势下,在设计前端引领环节上具备竞争优势、在设计高端领域中具备技术优势以及具备全产业链拓展能力的设计企业,可以利用其技术和研发优势向下游环节拓展,充分发挥设计的价值创造力,挖掘更广阔的价值载体,增大发展空间。该等行业延伸在本轮房地产整体深度调整的催化作用下正呈现加速推进的态势。报告期内,尽管下游房地产业整体深度调整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空前经营压力的严重不利局面,但建筑设计行业总体稳健发展的趋势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为顺应建筑设计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作为国内建筑方案设计的优势企业,企业着力打造优秀的创意创新能力作为其核心竞争优势,关注于具有突出创意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团队的培育,项目丰富经验积累,品牌美誉度建立,在城市地标性建筑、核心商业区综合体、传统历史风貌区、高铁站前区域综合开发和中高端酒店等一批高端、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以及城市更新、保障住房、历史保护建筑修复等高技术难度设计领域充分展现了整体创意创新能力。企业还通过体系化流程、创新性研发及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可持续的创意创新输出平台,高度关注于从核心设计师个体创意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到企业创意创新整体性输出的实现,着力于高品质“集体创意创新”稳定、持续输出能力的培育。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数量庞大、市场化程度较高。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工程设计企业24,726个,同比增长3.56%。目前,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基本形成由国有大中型设计企业、民营优秀设计企业、知名外资设计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大量中小型设计企业分布于中低端领域的竞争格局。国有大中型设计企业的项目经验丰富、技术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力大,在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工程建筑、市政交通基建、公益性建筑等业务领域具有传统的竞争优势地位。该等企业一般采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模式,业务范围、区域范围覆盖较广,建筑设计通常只是其设计业务的一部分。该等类型的代表企业主要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企业、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企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企业等。民营设计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理念,管理成本相对较低。该类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及其他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定位于公共建筑设计和居住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行业细分化特点。行业中专业实力较强、细分领域差异化优势明显的民营设计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化机制,凭借较好的过往业绩、对区域学问的深度理解和对细分领域的技术积淀,在区域和细分领域拥有较强竞争实力,其一般通过采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在细分领域加强产品和技术研发,加紧实施跨区域细分领域的市场扩张,正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该等类型的代表企业主要有本企业、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企业、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企业、筑博设计300564)股份有限企业、上海悉地工程设计顾问股份有限企业等。知名外资企业在企业规模、技术实力、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大型复杂公共建筑项目设计经验丰富,但同时该等企业在理解客户当地人文特点与区域学问、设计收费水平等方面竞争力相对不高。随着内资优秀设计企业项目经验不断丰富、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外资企业在设计创意度较高的前端和高端细分领域的相对垄断地位将逐渐被打破。该等类型的代表企业主要有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美国AECOM技术企业等。报告期内,下游房地产行业继续呈现持续性的整体深度调整的格局。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销售萎缩,土地成交大幅减少,房地产企业流动性受滞、资产负债表恶化、经营风险加剧的影响下,上游建筑设计行业所面临的受托设计业务大幅萎缩、资金回笼乏力、市场竞争加剧的困难局面,以及来自市场、业务、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的巨大经营压力未能在报告期内得到有效纾解。随着房地产业“高周转、单纯规模化”发展模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重质量、重运营、高度关注流动性和去化率”新商业模式成为市场主流的总体趋势逐步形成,“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新主题,行业的“量质转换”时代正式开启。报告期内的行业发展变化继续呈现“量质转换”的主要特征:一是去地产化。为应对房地产业深度调整和人口红利效应的总体衰减趋势,建筑设计企业转型专业化设计领域,工业、园区、医疗、文教等非地产板块设计成为行业的新生力量。二是数字化转型。这一应用需求在设计相对标准化、模块化的施工图等后期领域尤其突出,而方案设计类企业的设计师们也尝试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图像技术的渲染辅助功能,寻找团块灵感,享受日新月异的AIGC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创新红利。三是城市更新的主旋律。随着“三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城市存量建筑的活化、城中村改造、城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复、城市核心地块旧街区的更新与再开发项目等成为行业的新增长极,设计企业日益聚焦于在城市更新领域研发、设计和运营能力的提升。四是一体化的核心价值。优势设计企业的业务宽度将再度拓展,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规划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打造,成为主流的优秀建筑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点。面对“量质转换”的新特征,企业在报告期内继续着力于强化自身业务发展优势:一是重点布局城市更新领域,实施差异化竞争,以产品研发为驱动,推进项目落地。二是将市场拓展的重点聚焦于具有国资背景的头部房企,以及具有区位竞争优势的城投类企业,以确保经营安全性。三是保持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功能混合型社区等三大类产品的结构配置均衡,适度加大资金回收性较好的住宅和功能混合型社区项目的承接力度,提高业务的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大力推行核心建筑师模式,拓展一体化设计新途径,适度加大设计总包类项目的承接力度,扩大业务空间。企业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领先型企业,专注于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及其相关业务领域,并始终秉持艺术创意上的想象力、专业输出上的严谨化和精细化两大品质理念,着力打造起一个为建筑设计与工程咨询提供全过程服务的,高效、专业、创新、多维、协同的运维平台。企业亦将继续坚持“让设计和生活充满想象力”和“基于理性主义的精细化”的企业价值观和核心设计理念,向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回馈物质和精神财富。企业将继续深耕于建筑方案设计这一业务核心,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布局,大力拓展相关服务领域。同时,聚焦于五个关键性的业务布局点:一是聚焦于设计的前端,即高创意的方案阶段;二是聚焦于包括超高层、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在内的专业技术难度高、对替代外资品牌具有标杆意义的领域;三是聚焦于包括高品质绿色住宅、新城开发及功能混合型社区等在内的民用建筑新业态;四是聚焦于建筑师负责制工程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汇聚高创意与高专业度专家型人才,构筑起人才高地;五是聚焦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的研发和运用,以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创新。企业业务发展仍将以建筑设计与工程咨询为核心,围绕整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当前下游房地产行业出现的整体性深度调整情况,于2023年初正式提出了新“四化”的中期业务发展策略,即:一体化,将业务向室内、机电、照明、景观等设计领域延伸,培育项目全生命周期规划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专业化,大力开辟专业化设计的新赛道,组建工业、园区、医疗、存量更新等非地产板块新团队,实现核心能力的横向拓展;国际化,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与专业交流,在合作过程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差异化策略;数字化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以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在数字化领域进行积极且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充分享受AIGC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创新红利。(1)聚焦高端市场,聚焦一线项目,高度关注精细化作品和示范区设计,切实提升规模化经营下的创意、创新能力和设计品质。(2)继续加大一体化设计的拓展力度,沿产品线实施业务延伸,继续增加对设计总包类项目的承接,培育总控设计的核心能力,着力打造以方案设计为轴心的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设计服务平台。(3)继续加大专业化设计的拓展步伐,着重跟进城市更新、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新赛道布局,加强研发和市场投入。(4)继续强化研发中心的研发引擎和专业输出功能,提升设计协同平台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协同平台的管理能效。企业提出2024年度经营目标为:充分把握提前布局城市更新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领域的有利局面,加快新增长极开拓,尽快确立竞争优势;充分利用一体化设计和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项目示范效应爆发式显现的良好机遇,加强推广力度,形成市场优势;高度重视示范区设计,努力实现一线项目的顺利转化。企业总体年度经营目标仍为确保建筑方案设计主营业务市场占有率的稳中向上。为此,将具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全力关注高端、一线产品市场,切实提高精细化设计能力,将产品的造型颜值、材料把控与货值优化并重,创意引领,倾力追求卓越的产品设计,以进一步增加高端、一线产品市场的覆盖率;同时,高度重视示范区设计,以点促面,切实增强客户印象度和黏性。一方面,市场拓展将聚焦于头部国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精品化创意和深度研发创新来拓展其产品线份额,以设计品质来巩固客户黏性。一方面,市场拓展将聚焦城市更新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新赛道,弘扬企业在新赛道的先发优势,在旧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历史保护建筑修复、保租房等新领域,与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地方城投类国有开发企业加强合作研发,充分发挥核心建筑师的经验和主创能力,转变分工作业模式,夯实存量基础,实现业务的全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做好一体化设计和TOD项目示范效应的市场拓展工作,树立起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人员配置调整初步见效的基础上,切实加强管理协调,强化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功能;高度关注单项目的投入产出配比情况,关注业务产出效率指标,加强对实质绩效的考核和跟踪;继续强化应收款项的催收管理,按项目关注企业的资信变化状况,对于涉险或出险房企,积极通过债务重组或诉讼手段来确保债权的实现,及时化解坏账风险;继续加强现金管理,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能;继续加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期管理,切实用好募集资金。上述经营计划的提出,仅为管理层对全年经营业务开展的合理设想,并不构成企业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最终能否实现尚需得到市场的验证。此外,该经营计划还受到宏观市场环境、人力资源配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企业当前运营资金能够满足正常生产经营需求,但随着未来建筑设计业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不排除启动新一轮筹资计划。自2021年下半年起,下游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整体下滑;至报告期末,房地产行业整体调整的态势并未得到基本遏制,并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房屋新开工面积等与建筑设计相关度较高的关键指标上继续呈现快速回落态势。2023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9.6%,自2022年4月起连续21个月出现负增长;截至2023年末,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值同比下降20.4%,自2021年7月起连续30个月出现累计值负增长。由于房地产企业拿地积极性下降,土地成交萎缩,从而直接导致从事前期服务的建筑设计企业业务量亦相应出现较大滑坡,自2022年以来,上游建筑设计行业因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而出现受托设计业务和项目开工数量持续大幅减少、业务资金回笼乏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艰难局面。报告期内,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市场、业务、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的较大经营压力,业务规模继续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及金融政策措施以纾解房地产不景气的现状,货币政策亦呈现趋势性宽松,这些举措从长期性方面有助于引导房地产市场逐步回稳回暖。根据中指研究院的观测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起,房地产企业的拿地节奏有所加快,全国前100位权益拿地房企的拿地总额达到13,195亿元,拿地规模由上半年的同比下降 10.2%扭转为全年的同比微增1.7%,显现出一定程度的产业发展韧性。虽然房地产及其上游建筑设计行业长期稳健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并未改变,但从短期上看,因房屋销售不振,市场复苏缓慢,以及流动性紧张导致工程设计款支付困难、缺乏新资金参与新项目竞标和启动的问题,已经对下游建筑设计行业经营活动的开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若该等局面无法得到改观,则将继续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发挥。为此,企业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和市场的前瞻性研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同时,企业将通过拓展和完善主营业务经营范围、增强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大省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从而降低行业波动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风险。建筑设计的水平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管理以及美观度、舒适度、市场认可度等性能特点的重要保障。建筑设计行业的下游客户,尤其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建筑设计服务供应商的选择上较为谨慎,普遍采用供需黏合度较高的战略供应商选定和集中采购模式,因此,设计企业与开发企业之间的业务黏性较大。近年来,企业凭借优秀的创意创新、过硬的技术能力、快速的响应能力、优质的服务、较高的品牌美誉度以及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包括保利集团、中国金茂、临港集团、华润置地、中冶集团、万科集团、中海地产、中粮集团、绿地控股等在内的众多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建立并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业务供给量持续稳定。2023年,企业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5.80%,这一比重虽然同比大幅减少了12.73个百分点并继续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客户相对集中风险。未来,如果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无法持续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并最终导致双方合作关系终止,或者企业不能继续维持与下游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短期内将影响企业合同订单情况,则将对企业的盈利水平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如果企业重要客户因宏观政策调控、短期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亦将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构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企业将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持续优化企业业务结构,提升公共建筑、城市更新、保租房、旧区及城中村改造等新业态领域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创意创新水平,巩固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将在保持与现有优质客户稳定、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新客户的开发力度,凭借自身在高端建筑方案设计领域的品牌及经验优势,深化与国内领先的房地产企业的合作。2021年至2023年,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95,034.04万元、85,960.00万元和80,347.77万元,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47%、169.16%和211.75%。应收账款余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系受房地产市场整体持续深幅调整因素影响,客户流动性不畅,资金面紧张,回款延缓的情形加重所致。此外,从账龄结构来看,2023年末,企业两年以内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39,797.45万元,占应收账款账面余额比例为49.53%,较期初下降了24.69个百分点。企业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国内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该等客户受宏观经济波动、房地产市场调整或自身经营管理等因素影响,导致实际不能或不能如期支付企业的应收款项,则企业将面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引致的营运及坏账损失风险。为此,针对房地产业现金流高度紧张,设计业务账款回笼承压的不利局面,企业将继续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工作。一方面,积极加强在项目前期信息上的评审分析和甄选,选择优质客户;另一方面,加强账龄分析,将回款安全性与业务部门的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密切关注账龄账期变化中的客户经营状况,并时刻关注已出险或高风险的项目或企业,将适时或及时通过包括债务重组或法律途径在内的各种手段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以有效防范坏账风险。2021年、2022年末以及2023年末,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95,034.04万元、85,960.00万元和80,347.77万元,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前五名合计金额占应收账款总账面余额比例分别为58.66%、52.74%和51.01%。其中绿地控股余额占应收账款总账面余额比例分别为43.45%、39.31%和40.14%。虽然应收账款余额前五名合计金额以及绿地控股余额占应收账款总账面余额比例均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仍存在应收账款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尽管企业应收账款的主要对象均为经营实力较强、信用声誉良好的全国知名地产开发商,且相关客户与企业具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且企业已采取债务重组措施,针对部分收款迟滞的项目通过以房抵债方式适度化解回款风险,因此款项回收风险相对较小。但如果企业上述某一欠款方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情况出现重大不利情况,企业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将增加,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企业将积极加强相关账款的对账催收工作,加强对相关客户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的跟踪,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房地产融资政策变化的关注和分析,及时把控政策导向,并针对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判别运行风险,果断采取债务重组措施,以减少款项回收风险;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分散应收账款集中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分别为总部基地升级建设项目、总部设计中心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网络扩建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企业募投项目均已经过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企业亦具备实施前述募投项目的业务资质、技术积累、项目经验、市场基础、人才准备等基础条件。企业募投项目可行性分析系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现有技术基础、企业发展规划等因素所作出的,预期能够实现良好的效益。截至报告期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正常。未来,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仍然面临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宏观经济波动、产业政策变化、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周期延长或投产不达预期,则企业将存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风险。为此,企业将积极加强市场和技术的研判,及时把握业务发展方向,密切关注行业、市场、政策、竞争环境等的总体变化趋势,加快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程,根据内外部影响因素及时调整项目实施细节,确保项目实施正常和顺利产出。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App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大家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