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金年会·jinnian(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新课改如何让多数学生“玩得起”学校“办得下”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21
分享到:
 编者按:2014年以来,我国各地瞄准中小学基础教育,推进各具特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近3年的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各地取得哪些新进展,面临哪些新难题?为了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明天,亟待深入推进的课改又将何去何从?半月专题调研小分队深入江苏、上海、河南、山东、海南等地采访调研。  2016年5月25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仙来学校学生在参加“乐活课程” 宋振平 摄  社会飞速发展,常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

  编者按:2014年以来,我国各地瞄准中小学基础教育,推进各具特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近3年的新一轮课改实践中,各地取得哪些新进展,面临哪些新难题?为了孩子的未来、国家的明天,亟待深入推进的课改又将何去何从?半月专题调研小分队深入江苏、上海、河南、山东、海南等地采访调研。

  2016年5月25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仙来学校学生在参加“乐活课程” 宋振平 摄

  社会飞速发展,常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挑战来袭,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跟进。

  如何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如何能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各地课改正不断创新发力。

  在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成绩连续两届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数学平均成绩远远超过了经合组织平均成绩。传统教育大国英国在引进上海数学教师后,日前决定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方法。

  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在国际上声名渐起,是我国新一轮课改突出成效的一个缩影。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强国,我国呼唤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一轮课改聚焦学生学科素养,瞄准学生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上不断尝试。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二学生吴雨琪为写好“大家来做口述史”课程的作业《我家的户口簿》,搜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包括户口的功能和历史等,并在此基础上挑选了爷爷奶奶的户口、爸爸妈妈的户口、堂哥的户口三个典型样本,以求折射当时社会生活图景。

  “传统的课程设计观念倾向于技能技术,大家强调大课程设计观,倾向于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的统一。为此,学校设立了想象创造课程群,开发了30多门课,保证每周有4节必修选修课程。”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说。

  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实践对课堂学习的引领作用,是目前课改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一大举措。上海在教材内容上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理科加强了自主性实验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思维的培养;文科加强社会实践和实践体验基础上的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等。

  在采用后“茶馆式”教学法的上海市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课堂上,学生们“议议”,七嘴八舌,暴露出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老师“讲讲”,不是按课本框架讲,而是学生什么不会就讲什么。这背后是上海研究型课程已成为一至十二年级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小学以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为主,初中以课题研究活动为主,高中以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活动为主。

  在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初中部,半月谈记者体验了一堂以“摩拜单车”为主题的政史地融合课。课上,政治、历史、地理老师轮番登场,从自行车品牌,到中国人的单车情结;从自行车城市,到当下“摩拜单车”带来的各种问题,政府、企业分别可以做哪些事热烈的气氛、深入的探讨令同学们着迷。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学生成长环境发生巨大变化,“00后”被称为刷屏的一代,各种慕课、虚拟课堂也应运而生,倒逼传统学校教育不得不快速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虚拟现实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确给传统课堂带来全新感受。”海南华侨中学初中部办公室主任方孟对教育信息化关注颇多。华侨中学教务处主任李国辉认为,面对面带有温度和情感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性化,也呼唤教育注重情感、道德等软性因素。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义教部主任吴益平说,过去老师是智慧的化身,学生对老师充满敬畏,现在学生视野开阔了,课堂学问更加平等;学校也不再是获取常识的唯一渠道,课堂上的老师更多扮演引领者、组织者角色。

  “原来线个正方体搭出来啊!”孩子们不由得发出了惊呼。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纬三路小学6年级“搭积木比赛”数学课堂上,大家认为搭成教材上一个立体图形,最少需要5个正方体,最多可以用8个正方体。

  “我觉得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只需要4个正方体。”一位学生回答说。听到她的回答,班里炸开了锅,这怎么可能?有同学说,“书上说至少需要5个。”“结果确实符合题目给定的条件。”授课的孙晔老师说,大家对这种“神奇”的发现很感兴趣,并纷纷调整自己的作品,用尽可能少的小正方体搭出满足题意的立体图形。

  一节精彩的课必然是情智共生的。学生学习投入感情,才会智慧迸发。“传统的课堂教学片面强调学科常识等认知性目标的重要性,忽略情感、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在教学实践层面造成教学无人的困境。”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当前的课改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敬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

  围绕破解“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这一问题,不少地方不断将更多的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元素加入,以求达到情智共生、德智相融的教学效果。

  在郑州,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七十四中学的理解课堂、中学的绿色生态课堂、一中的主体课堂、二中的移动自主学堂、六十中的责任课堂、五十二中的生命课堂、航空港区实验小学的生动课堂课改实践促进了多种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

  在山东,2016年启动的“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绘制工作,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课程,涵盖了助残助孤、扶老帮困、环境保护、交通引导、法律宣传、赛事活动服务等领域。据山东省教育厅统计,山东省市均学生社团数达到千个以上,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有利于学生的德性生长,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认为,在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蔚然成风的当下,新一轮课改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性,将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与“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

  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开了77门多彩校本课程,打破年级界限,实施走班制上课。全校90多位老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开发出适合课程。同时,校方也征集家长的特长,让家长进入学校,给孩子们上多彩课。

  “课改以来,老师观念变了,课堂形态也变了,学生变了,家长也变了。”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校长杨帆说,以前家长觉得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行了,现在很多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课程评价、课外活动中来。

  一项关于我国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94.8%的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完全认同;87.2%的教师认为新课程给学校、师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变化,这样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88.6%的教师认为尽管新课程改革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改革的方向是对的;92.5%的教师认为尽管新课程改变了教学习惯,但自己愿意去尝试新事物。

  除了教学观念的变化,课改在对学生评价体系上也取得新突破。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李洪山说,课改后对学生的评价从单纯依靠分数转向对学生学业水平、综合素质全方位评价,课改也通过引导评价体系的变化,促进学生更全面、更为个性化的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统一建设,是这几年江苏深化课改的一大亮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就是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引导他们作出反思调整,促进其成长。”董洪亮认为,江苏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可以解决过程评价的统一性问题。

  “这个数字化的综合评价平台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艺术特长、课题创新、选修课程等方面对学生的评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部主任万伟说,有了这个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监测课改进程,尤其是对那些中考、高考不考的课程。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各地成效有目共睹。但在一些地方教育教学中,“应试”的旧传统并没完全摆脱,课改还存在不少困难,一些地方课改艰难前行。

  “在课改的背景下,一些学校老师、学生家长还是受制于高考人才选拔方式,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还是很大。”江苏常州高级中学校长史品南认为,一些地方的教学体系仍是以高考、中考为龙头,层层相连,环环相扣,一直扣到日常教学环节。

  “一些家长对学校要求的单一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单一化。部分学校老师仍然唯眼前分数是问。”南京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处长周鹏说。

  2016年毕业于江苏淮阴中学的李锦润说,高一时所在学校搞课改,开办了一个理想课堂,每个班分成小组,老师讲为辅,学生讲为主。高二时因面临高考,这项课改也就不了了之了。

  山东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主任谢志平说,从新一轮课改的情况来看,小学、初中进度较快、成果较突出,而高中相对慢。升学压力小的年级,课程较为丰富。初三、高三这种升学压力大的年级,则基本取消“选课走班”。

  一些地方穿新鞋,走老路。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打着课改的名义,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讲考试成绩或升学人数,并在各类考核中将此作为衡量标准。

  采访中,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高中开设的自主选课、兴趣课、特色课的背后,有着浓郁的“高考色彩”。比如,针对当前自主招生考试有加分机会的航模课、机器人课,学校开课的积极性高,家长也较为配合,支撑孩子选学。而一些纯兴趣类课程,即便高一开设,高二也很难继续“存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内容泛化、过程形式化、单纯技术化等倾向应为当前课改所戒。

  内容泛化倾向主要体现为不能正确处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程资源的恰切性问题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漫无边际地开发课程资源。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说,有些课改过分强调与夸大课程的经验、活动、体验取向,否定或过于弱化基础常识和基本技能的传递与培养,造成课程资源泛化的倾向。

  过程形式化倾向在课改中也有所表现。一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握学科常识体系与学科思想、学生认知特点与水平来设计教学,造成合作、探究活动处于低水平,课程常识的育人价值得不到有效彰显。

  “少数地方的课改不能正确处理教师职责与学生需求的关系,过度诠释、片面夸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管理者、常识传授者作用与角色被忽略,从而造成师生角色错位倾向。”河南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说。

  在课改中,一些现代课堂教学对教育科技存在过度依赖。海南省华侨中学教务处主任李国辉说,传统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被证明是必不可少的。

  田保华说,虽然有的教育工编辑表现出对改革的热诚,但由于在观念上存在错位、越位,导致一些地方课改实践偏离了正路。“正是这种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读错解和走偏,导致当前部分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序。”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课改对生源优质、办学条件优越、自主招生为主要出路的名校来说,学生“玩得起”,学校“办得下”。而对来自一些基层普通初高中学生来说,印象中的课改是“多了几次校园踏青、多组织了点校内活动”。课改悬在空中,没有落地。

  课改实施与设计有时难以匹配,存在“两张皮”现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等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课改的问题不是出在设计和理念上,而是出在让课改落地的方法上,破解课改所面临的梗阻成当务之急。

  当前推进课改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的差异,创造性、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但一些学校教学方式陈旧乏味,学生学习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其中,师资以及硬件不足、课改配套不完善,是当前部分地方课改的一大痛点。

  “课改实行分层次教学,孩子的选择变多,需要走课、走班。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保证学习效果。”史品南坦言,当前教师队伍数量难以全面保障这一需求,其素养也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差距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很多课改课程蕴含深邃的教育思想,到了一些老师那里,落实就有难度。“开发一些校本化的选修课程,关键在老师。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素养难以一下子提高。”

  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葛军担心的是,当前深化课改,尚没有真正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在一些学校,不说老师们如何将现代技术融入教学,有的连基础的业务培训都没有做好。在“互联网+”引发教学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部分老师课程开发建设能力难以达到课改要求。

  课改也可能带来教师“潮汐”现象。现有教师资源是根据长期文理分科的经验来安排的,但“六选三”(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三门作为高考科目)之后,很可能出现类似物理科目“火爆”,政治科目“冷门”的情况,多出来的政治老师和稀缺的物理老师之间形成结构性矛盾,下一年选课情况可能恰好相反,这样便形成教师“潮汐”现象。

  长期关注山东课改实践的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史冠武发现,受现有校舍、设备等硬件条件制约,不少学校没有完全解决“大班额”问题。“大班额一直是困扰课改的一道难题。有一所县城学校,每班一百多人,最多的可达130人,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班级里怎样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呢?”河南省平舆县第十一小学校长曾志强说。

  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国际人才未来发展需求、国民成长素质要求等方面来看,新一轮课改正当其时。为了孩子的明天更美好,课改下一步应如何完善、推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应该是每个人各得其所地发展,但不是所有人一样就是公平。”江苏南京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处处长周鹏认为,最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改和教育,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让孩子的人生有更多出彩机会。

  未来课改往何处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等专家表示,课改下一步应继续突破以学科常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追求,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落实2014年教育部推行的新一轮课改目标,关键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分解国家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实施目标导引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多样性选择机会。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卫说,从世界潮流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应有更宽泛的学习选择。“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采取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经济社会欠发达、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发展阶段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科研部主任王月芬说,但在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当下,需更加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培养。

  立足孩子的长远发展,要求在教育价值上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进一步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尹后庆说,继续推进课改,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敬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学问和谐共生、相互滋养。

  当前,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培养模式都在转变,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也随之悄然变革,学问陶冶、对话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元素构成新的教学生态。

  这些新变必然要求教育管理方式同步变革,突破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老办法。“当前课改深化,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支撑、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领导来保障。”尹后庆说,治理教育的手段越来越强调体制机制的创新、多样化项目的引领、能力和专业境界的提升。

  教育行政力量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下移管理重心,真正建立“以校为本”的课改新局面,是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呼吁。

  课改要坚持“充分赋权”的信条,坚持“只给理念,不给模式”的实践思路,不对微观的“课堂教学”进行直接干预,只设立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充分赋予学校和教师课改的自主权,激发课改主体的创新热情。“课改应倡导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河南平舆县第十一小学校长曾志强说。

  针对课改中教师面临成长转型的难题,业内人士建议对教师队伍加强专门培训,突破强调掌握学科常识和教学技能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要从注重如何“上好一堂课”转到注重“如何培养好一个人”。

  对于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出现的职业倦怠、职业疲惫,河南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认为,这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心理贫困”和“不会教”。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综合施策,尽快帮助教师队伍转型升级。

  “现在学生有三个书包,学校上课的书包,培训辅导的书包,还有兴趣特长的书包,今天背这个,明天背那个。”周鹏认为,课程改革设计得再好,如果不给教育“松绑”,就难以深入推进课改,真正彻底改变教育面貌。

  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直言,教育问题现在俨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上不少人对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偏差最大的是到底大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社会对教育功能和本质缺乏理解,也是导致课改在一些地方被异化的深层次原因。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认为,以高考、中考为代表的考试制度,只是社会选拔分流的机制,而社会分流只是教育的一个功能。“课改要改变的是过去教育重选拔、轻培育的弊病。未来要在兼顾到社会分流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孩子,进一步彰显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一些地方,课改推进难度大。这不仅有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涉及社会的许多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撑、鼓励。

  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久久为功。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课程教材部主任万伟认为,课程改革改到最深处,还是一种学问的变革。

  正如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说,改革不是改变学校的制度和实践,而是不慌不忙地以一种学问代替另一种。课程改革需要大家不慌不忙和持续改变,需要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决策过程与机制保障。这样才会发挥持续效应,让教育在“量”的积累中产生“质”的飞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教育人,绝不只是教育范畴的事情。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发展也必然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半月专题调研小分队:史林静 吴振东 叶婧 郑生竹 赵叶苹 潘林青凌军辉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