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作为福安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住建筑也是福安的一大特色,而“孩儿撑伞”正是畲居旧址上的一处珍贵遗迹。“孩儿撑伞”在当地也被称为“单根柱落地”,是畲族先民结束游耕转为定耕时简单营造的一种瓦寮,由此改变了草寮的艰苦生活。
“孩儿撑伞”是畲族居住建筑从“草寮厝”向“土墙厝”转变的历史见证,在畲居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特征是土木结构,悬山顶,四周用土墙围合起来,屋顶呈“金”字形,盖以瓦片而成,中间用一根柱子撑着屋顶,就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目前,福安境内保存完整的“孩儿撑伞”仅存两处,分别分布在穆云畲族乡溪塔村和康厝畲族乡凤洋村,均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溪塔村“孩儿撑伞”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63平方米,入户门开于西北面山墙与西南面檐墙交接处,另外有小门开于东北面檐墙。凤洋村“孩儿撑伞”是闽东革命者钟逢进的住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1.5平方米,入户门开于南面檐墙与东面山墙交接处。
在空间形式上,“孩儿撑伞”是平面为长方形、面阔和进深皆为双开间的居住建筑。凤洋村“孩儿撑伞”楼层仅为一层,其空间同时具备储藏、生活、生产等多重功能。而溪塔村“孩儿撑伞”整体建筑分上下两层,一层为生活空间,二层为储藏空间,厨房则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房间,位于主屋“孩儿撑伞”的外侧,通过土墙开口连接。一层正对门口的靠墙部分是一间封闭式房间,用于房屋主人休息。一层其余部分全部敞开,作为通道或堆放农具等杂物,有时也会划出一块区域用以圈养牲畜,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干阑式建筑的底层空间运用相类似。
二层面积只有一层的一半,一层通往二层有一坡度很大的木楼梯相连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也可称之为爬梯,是可以移动的,可根据一层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随意摆放。二层在一层卧室上方做了两间储藏室,面积约是一层卧室面积的三分之二,主要用于储藏农业作物和摆放生活用品。二层做储藏室的好处主要是防潮,防止农业作物在潮湿的地面上出现霉变、发芽等不能食用和使用的现象。二层剩余的大部分空间,平时也用于存放一些杂物,但主要用途是为了更好地将农业作物铺开晾晒。
在建筑细节上,溪塔村“孩儿撑伞”除有一扇双开门,还有一扇单开门,两门的设计既方便了房屋两侧的走动,又起到了室内通风的作用。而建筑室内采光往往只会在有需要的地方开上一个小窗,窗洞是外小里大,顺着光线来的方向呈放大的喇叭状。横梁(当地称“匾形枋”)下端中间处皆有凹槽,凹槽处可用来放置隔板,根据主人需求划分建筑空间。
在大木构架上,“孩儿撑伞”基本不做装饰,一切皆以功能为主。整座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是房屋中央的一根落地柱(当地称“顶梁柱”),通过横杠梁(当地称“老鼠桁”)和脊檩与四面墙体支撑起整个屋顶。顶梁柱是整个梁架结构的受力点,与两侧山墙支撑脊檩,与两侧檐墙支撑两根老鼠桁,并通过榫卯与两根老鼠桁紧紧咬合,再和两侧山墙共同支撑整个屋顶的檩条。脊檩与老鼠桁在平面上构成“十”字形,与四面夯土墙刚好构成“田”字。在与脊檩平行的正下方,有两根错开的脊梁,两根脊梁一端穿过土墙,另一端穿过顶梁柱,并用木钉插入穿出部分进行固定。顶梁柱同时受到两根脊梁的拉力,在力的平衡作用下两根脊梁成了稳固顶梁柱的第一道防线。
“孩儿撑伞”由于楼层数不同,所设的承重防线数也不同。溪塔村“孩儿撑伞”两层,有三道;凤洋村“孩儿撑伞”一层,有两道。除都有的第一道防线外,剩余的防线皆是由顶梁柱向四个方向各引出一根匾形枋,匾形枋的一端穿插在顶梁柱之上,另一端埋入夯土墙内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四面对顶梁柱都起到支撑作用,形成稳固顶梁柱的支架。顶梁柱便是通过利用力的相互平衡保持稳固,从而安全地支撑屋顶。
整座建筑内部结构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房屋中心设有的一根顶梁柱,为伞柄;屋架直接落在土墙上,中间顶梁柱向四周伸出的匾形枋、老鼠桁、脊梁等构件起连接作用和部分承重作用,为伞骨;屋顶是由两个尺寸相同的四边形构成的双坡屋面,为伞面。因其室内空间高度较低,犹如一个身量未足的孩童举着一把撑开的伞,也真正起到了遮风避雨的作用,故畲族先民形象地称之为“孩儿撑伞”。
“孩儿撑伞”虽结构简单,但很实用,是畲族居住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节点建筑形态保留。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在这种“孩儿撑伞”的建筑物几乎难以找到。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资讯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