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国内外经济环境继续好转的良好机遇,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各项改革,经济运行出现转机,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加快、质量提高的发展势头,社会事业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据预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69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780.4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1467.95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1443.46亿元,增长10.6%。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稳定回升的内在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2874.97万吨,减少0.6%;棉花17.13万吨,减少3.2%;油料139.35万吨,增长7.0%;烤烟15.55万吨,增长25.4%;茶叶5.73万吨,增长1.8%;水果150.50万吨,减少13.0%。出栏肉猪6042.18万头,增长4%;出栏牛131.63万头,增长7.8%;出栏羊519.23万只,增长12.1%;水产品产量133.21万吨,增长7.0%。全年造林5.15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96亿立方米,立竹14.68亿根,森林覆盖率为52.4%。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早籼稻和棉花面积比上年分别调减83万亩和17.7万亩,优质稻发展到1556万亩,蔬菜面积增加到1080万亩。草食牲畜、家禽和名特优水产稳定增长,畜牧水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45.3%,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和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20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57.6亿元,增长26.9%。株洲湘大、怀化正清集团等7家企业列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4541亿元,增长1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7.75万公顷,增长4.7%;农业机械总动力2209.74万千瓦,增长10.1%。全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4.4亿元,投工6.1亿个,完成土石方5.5亿立方米,完成工程51万处。
小城镇建设进展加快,小康建设稳步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2000年底,全省小城镇已发展到1055个。全省累计有33个县(市区)、598个乡镇、12640个村达到小康水平。全社会共投入扶贫资金12.3亿元,年末贫困人口130万人,比上年减少48万人。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社会工业增加值1236.10亿元,增长10.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547.35亿元,增长13.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68.63亿元,增长11.2%;集体企业增加值88.69亿元,增长6.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26.93亿元,增长5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4.54亿元,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350.86亿元,增长17.2%;轻工业增加值196.49亿元,增长7.5%。全省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回升。2000年,独立核算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93.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5.92亿元,比上年减少8.2%,亏损面为34.7%,下降5.2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2.55亿元,增长91.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14.47亿元,增长98.8%。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全年省定20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产值378亿元,增长26.4%;销售收入395.9亿元,增长30.8%。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0年,继续加强了对煤炭、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调整压缩。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发展迅速,带动了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水泥产量2395.72万吨,比上年增长3.0%;成品钢材299.05万吨,增长3.4%;十种有色金属82.42万吨,增长15.9%;发电量354.42亿千瓦小时,增长7.1%;化肥141.74万吨,农药4.58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11.0%和21.0%;汽车1.76万辆,增长63.6%;彩色显象管371.18万只,增长11.4%;程控交换机1.67万线部,增长55.8%。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823家,其中国有企业32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6.65亿元,增长6.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279万平方米,增长1.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675万平方米,下降0.3%。建筑企业效益明显好转,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63亿元,增长1.1倍;实现税金5.9亿元,增长6.6倍。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686.64亿元,增长15.4%;集体和个人投资382.87亿元,增长9.9%。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403.28亿元,增长9.4%;更新改造投资176.82亿元,增长23.4%;房地产开发投资74.04亿元,增长33.4%。地方项目投资417.97亿元,增长20.9%;中央项目投资236.64亿元,增长6.6%。年内新开工项目4214个,减少5.5%;年内全部竣工投产项目4057个,减少13.3%。
投资继续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它经济投资中,农业、电力、交通、邮电、仓储等行业投资334.04亿元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占49.9%。其中农林牧渔业投资4.42亿元,增长56.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投资241.53亿元,增长13.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88.09亿元,增长18.7%。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29个,完成投资250亿元,比上年增加50亿元。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按期竣工投产,其中潭耒高速公路和岳阳洞庭大桥建成通车,湘潭金迪化纤聚酯工程建成投产,凌津滩水电站9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长沙八水厂投产运行,邮电718工程全面完成,LG彩管增资扩建工程CPT生产线投入使用,洞庭湖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在防汛抗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省主干电网建设、城市与农村电网改造也取得明显成效。衡枣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相继开工,碗米坡水电站、临长高速公路、潭邵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机组容量16万千瓦,变电设备148.7万千伏安,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85公里;改建公路665.6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48.3万吨,城市污水日处理量17万吨。
交通运输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完成货物周转量为1074.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632.11亿吨公里,增长1.3%;公路运输297.79亿吨公里,增长9.2%;水运143.76亿吨公里,增长39.4%;民航0.11亿吨公里,增长10%。旅客周转量为724.06亿人公里,增长7.1%。其中,铁路394亿人公里,增长11.3%;公路318.37亿人公里,增长2.5%;水运3.55亿人公里,减少5.6%;民航8.14亿人公里,增长5.4%。
邮政电信持续高速增长。2000年全省电线万户,其中市线%;无线%;邮电部门经营的电线%;网络建设发展迅速,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57万户,比上年增长5.4倍。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0年不变价)为136.28亿元,增长47.4%。2000年,全省电线个百分点。
零售市场稳中见旺。200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城市710.06亿元,增长13.5%;农村(县及县以下)654.6亿元,增长8.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5.05亿元,增长13.5%;餐饮业零售额139.55亿元,增长19.1%;其他行业零售额340.06亿元,增长2.4%。分经济成份看,公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6.77亿元,增长6.9%;非公有经济967.89亿元,增长12.8%。假日消费效应显现,名优商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整体价格水平在低位上呈现止跌回稳的趋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4%。分类看,食品价格下降1.6%,衣着价格下降0.2%,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4%,交通和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0.5%,医疗保健价格上升2.0%,娱乐教育学问用品价格上升3.2%,居住价格上升2.9%,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3.6%,其中学杂费上升24.5%。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农村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缩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7%,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下降1.2%。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3.2%,其中粮食价格下降14.4%,油菜籽价格下降14.5%,棉花价格上升35.6%,生猪价格上升2.6%。工业生产和投资市场价格明显回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6.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3%。房地产价格上升1%。
进出口贸易运行态势良好。200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5.13亿美金,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16.53亿美金,增长28.9%;进口8.6亿美金,增长27.5%。出口商品中,一般贸易出口14.38亿美金,增长27.2%;加工贸易出口2.14亿美金,增长42.5%。初级产品出口1.88亿美金,增长3%;加工产品出口14.65亿美金,增长33.2%。进口产品以原材料、配件、高新技术设备为主,其中饲料用鱼粉0.16亿美金,汽车零件0.64亿美金,铁矿砂0.51亿美金,分别增长2.47倍、2.01倍和55.1%。
利用外资增加。全年协议利用外资10.94亿美金,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11.08亿美金,增长3.7%。实际利用外资中,直接利用外资实际到位7.71亿美金,增长7.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82亿美金,增长4.3%。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1.87亿美金,增长48.8%,实际营业额1.38亿美金,增长13.3%。年末在外劳务人员4318人,增长10.4%。
大力推进旅游精品战略,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2000年,成功举办了郴州山水节、南岳寿学问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湘西凤凰“南方长城”等新景区的发现与开发,增添了我省旅游业新的内涵和亮点。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6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国内旅游收入130.46亿元,增长24.3%。接待入境游客45.4万人次,增长17%,其中港、澳、台胞29.61万人次,增长20.1%。国际旅游创汇收入2.21亿美金,增长20.8%。“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7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46亿元。“十一”期间,张家界成为全国游客满意率百分之百的三个旅游区之一。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加大。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74.75亿元,比年初增加334.9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74.2亿元,比年初增加186.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810.28亿元,比年初增加282亿元。信贷资金主要投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有效益的重点行业,支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消费信贷发展较快。
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年内有九芝堂、隆平高科等6家企业发行新股,正虹饲料、通程控股等6家上市企业实现配股融资,电广传媒增发A股。全年股市筹集资金69.48亿元,其中,发行新股融资29.9亿元,配股融资23.68亿元,增发新股融资15.9亿元。国债市场发展迅速,全省销售凭证式国债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4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94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1.21亿元,分别增长7.1%、12.5%。全年赔付额14.81亿元,减少8.5%。其中财产险赔付7.19亿元,寿险赔付7.62亿元,分别减少5.1%和11.5%。
科研机构进一步发展。2000年末,全省拥有各类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0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4个,科技情报与文献机构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已成立创业中心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33家。在湘“两院”院士达到37人,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9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612人。
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2000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科教兴湘战略的实施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加快了科技产业化步伐。全省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00项。其中,13项优秀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60项科技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国内十大科研成果中,我省占据二席,其中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研究的“超级稻育种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高居榜首,国防科大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也榜上有名。25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工作基本完成,31户优势企业创立了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500亿元,创利税76.95亿元,分别增长41.6%和60.7%。高新技术企业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有8家,过亿元的有60多家。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省三种专利申请4117项,增长20.9%;三种专利批准数2555项,增长1.3%。
教育事业获得新的发展。2000年,教育体制改革与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实现了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衡阳医学院与中南工学院的合并办学,新组建了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华大学。年末全省拥有普通高校52所,全年招生10.1万人,在校学生25.3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0%、30.8%和30.7%。研究生培养单位16个,招收新生3475人,在学研究生7729人,招生数和在学数分别增长46.0%和38.4%。成人高校31所,招生9.87万人,在校学生20.12万人,招生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长66.7%和31.1%。中等专业学校144所,招生6.36万人,在校学生25.83万人,招生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减少21.7%和5.3%。普通中学4505所,在校学生391.73万人,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5.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4.4%,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普通小学34521所,在校学生663.9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4%,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学问出版业蓬勃发展。全省艺术表演团体87个,学问馆124个,群众艺术馆15个,博物馆、纪念馆70个,公共图书馆115个,档案馆202个。湘剧《马陵道》获学问部第九届文华奖文华大奖,花鼓戏《乡里警察》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00年,资讯出版集约化经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全年销售收入53.53亿元,利润总额4.9亿元,出版报纸81490万份、出版杂志10504万册、出版图书24844万册。
广播影视业发展迅速。2000年广播电视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首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在长沙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湖南广电传媒的知名度。年末,全省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电视台16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1.5%,提高0.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4286个,较上年增加27个;卫生技术人员19.89万人,较上年增加了3637人。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数为143436张,比上年减少1.3%。全省乡镇卫生院1962个,比上年减少18个。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0年是我省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果的一年,在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湘籍运动员夺得7金2银1铜,金牌、奖牌和总分三项居全国第一。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12枚,银牌7枚,铜牌6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金牌32枚,银牌36枚,铜牌36枚;破世界纪录3项1人5次。群众性体育运动进一步普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3.1%。体育达标学生794.2万人,占全部学生的72.1%,实施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占全部学校的81%。
环境保护工作加强。2000年,全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继续加强对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省工业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国家控制的12种污染物,我省有10种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全省列入统计观察的19978家工业企业,已达标19696家,达标率98.6%;列入国家考核的396家重点企业中,已达标372家,达标率94.0%;省里直接监控的111家重点企业中,已达标98家,达标率为88.3%。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江一湖两区三市”和8条小流域污染防治工作达到了阶段性目标。湘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洞庭湖通过实施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疏浚清淤等措施,水利问题有所缓解。
2000年,全省共建立了133个环保监测站,环境监测人员2103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9个,比上年增长16.1%;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8675万元,增长2.3%;建成烟尘控制区125个,环境噪声达标区78个。全省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63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2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76.99万公顷,增长5.9%。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1.3亿吨,减少1.31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分别为71%、90.3%和63.4%,提高12.7、7.2和7.3个百分点。
整体上看,全省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严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2000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577.83万人,比上年减少23.55万人,其中城镇747.74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48.53万人)。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0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24.1%。下岗职工再就业人数15.88万人,减少32.7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得到改善。据抽样调查,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19元,比上年增长6.9%,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5.6%。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收入之比由1999年的4.86∶1缩小到4.84∶1。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19元,增长8.7%,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2197.16元,比上年增加49.98元,考虑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8%,增幅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86元,比人均纯收入低50.30元。农民纯收入中,种植业纯收入减少110.83元;工资性收入增加94.12元;农民家庭经营的二、三产业收入增加68.20元;养殖业收入增加30.24元;林业、采集捕猎和手工业收入减少31.20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减少0.56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560.81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6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6466万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其中,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住房占9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末,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数为3.57万张,比上年增长0.6%;各类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为2.70万人,增长1.24%;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为211.67万人,增长1.0%;社会保障及社会救济支出金额为65465.40万元,增长0.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为28.65万人;在全省2353个乡镇中,已有532个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网络覆盖率为2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社区服务业继续发展,建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75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为282个,增长1.8%。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养老、失业保险正日益推开,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3万人,增长216.7%;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453万人,增长2.0%;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人员133万人,增长3.9%;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46万人。
承办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湖南省电子政务中心)协办单位:湖南日报社